摘要:“这个市场有多大,我只吃下1%也是很可观的”,类似的说法在创业圈不绝于耳。
本来已经不抱啥希望的红杉资本,忙不迭地又投了300万美金A轮。 360的周鸿祎曾说他“不喜欢为钱而工作的员工,但一定要给员工好的经济回报”,这话的悖论在哪儿? 就一点:一家企业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不为个人发展而只靠使命感支撑呢?每个人都希望做既有意义、又有情怀的工作,但前提是有合理回报,马云早年确实忽悠了一些人拿很少的钱跟他一起创业,但那是有缜密的商业规划和远期财富故事做背书的,我不认为其中有人是纯粹被忽悠过去的。
有着6年创业经验的金志雄显然是前者。
微信指数的算法是怎样的? 这可能是基于干站长这么多年的习惯吧,混PC端时,天天研究百度的排名算法,干ASO时,又天天研究苹果应用商店的算法。 当时,碧桂园位置很偏,前不着村、后不着店,一共就卖出了三套。
张旭豪:当中写了一个“赢”。因为他们很难用自己的过往去分辨干货,特别再是令人崇拜的大咖喷出来的,更是五体投地地接受了。
或者咱们解释的简单粗暴一点,这就是个幸存者偏差的故事:你看到的都是成功,你没看到的都是失败。 但是更多的时间,投资人充当着中介的角色。